白度母,相傳是觀世音菩薩左眼所化,因佛母面、手、腳共有七目,所以又稱七眼佛母。白度母身色潔白,穿麗質天衣,袒胸露腹,頸掛珠寶瓔絡、頭戴花蔓冠、烏髮綰髻,面目端莊慈和,右手膝前施與願印,左手當胸以三寶印拈一支烏巴拉花,花莖曲蔓至耳際。相傳額上一目觀十方無量佛土,其餘六目觀六道眾生。
綠度母,身綠色,坐在蓮花月輪寶座上,右腳伸展,左腳踡屈於蓮花座。 手上各持一朵藍烏巴拉花。頭戴著五方佛冠,身著天衣及彩裙,佩戴著三條項鍊、一是短的垂至乳際、二垂至心際、三垂至肚臍。 全身之耳環、手鐲、臂鐲、袖帶及踝飾皆以珠寶、瓔珞及珍珠飾之。 多數綠度母都呈少女狀體貌絕美,全身猶如翡翠綠意盎然。綠,代表生命和希望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創造力 ,將一切的陰鬱絕望色彩排除在外。
二十一度母,藏語稱「卓瑪聶久」,是度脫和拯救苦難眾生的一族女神,同時也是藏傳佛教諸宗派崇奉的女性本尊群。因此二十一位度母在藏族地區被廣大信徒或百姓普遍敬拜,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她們的形像有善面、半忿怒、極忿怒的, 有多頭多臂,手持法器也多種多樣。 如威猛白度母的顯乘像是善面兩臂,在密乘中則忿怒三面十二臂。 在藏寺中常供的是阿底峽尊者所傳的顯乘二十一度母, 密乘的二十一度母並不常見。
救八難度母,藏民族認為,二十一度母能救度獅子、大象、毒蛇、敵人、盜賊、鐐銬、火水所致的種災難和恐懼。除此在順境中還可增加順緣、增長福壽,對眾生有情利益甚大,被尊為世間生死輪迴中拯救一切眾生的度脫之母與諸佛所有事業的擔負者或佛母。藏族女性多以「卓瑪」命名,其原因或許就在於此。
唐卡中的佛母
西藏藝術中,女佛形象的豐富,堪稱無與倫比,任何人在參觀過藏地寺院之後,都可以從寺中壁畫、唐卡,乃至各色雕塑中的大量女性形相,深刻感受到佛母在西藏佛教藝術中的重要地位。藏地最著名的佛母可以說就是聖救度母,之所以如此盛名遠播與她和觀世音菩薩的神話淵源不可分。聖救度母是藏族人最喜愛的佛母,有很多尊稱,其一「勝者之母」通常也稱為「諸佛之母」;度母代表著佛業或菩提行,而這些現象本身並沒有固定的表達形式,因此度母形相可說是無窮無盡的。藏族人對幾種不同的度母觀想和誦咒有著特殊偏好,也鮮明地體現在西藏藝術 —「唐卡」作品中。這幾種主要形相包括:白度母、綠度母、二十一度母、救八難度母。
ღ ღ ღ ღ ღ ღ
「唐卡」(thang-ka) 兩字來自藏語音譯,是藏傳佛教中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簡言之就是一種卷軸畫,內容以宗教題材爲主。據推測唐卡是應弘法需要而生。因為藏民族游牧的生活習慣,居處時常變動,所以唐卡這種可以移動的神像就因而產生,便於弘法的僧侶隨身攜帶,宣揚教理傳達佛法。
「唐卡」的繪製,無非是為了教化大眾與宣揚佛法,或是作為個人修行之用,因此選用佛本生及傳奇故事來說明宗教的教義;除了宗教類別外,尚有醫藥、天文曆算的題材外,包含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宗教教義、西藏風土、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等,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文藝、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堪稱形象的百科全書。在藏地任何一座寺廟、佛堂、僧舍乃至信徒家中,都供有「唐卡」,作為修行觀想或弘法佈道用。研究西藏藝術的先軀,義大利學者杜齊(Tucci,Giuseppe)曾說:「西藏藝術的職責,是用視覺形式,傳播同樣的宗教內容。」充分說明了西藏藝術與宗教密不可分的特點。
既然「唐卡」是西藏藝術的瑰寶,那麼畫藝優秀的唐卡畫家是否一如達文西、梵谷般,享有盛名、流芳百世呢?答案是否定的。藏傳藝術中,無論是繪畫或是雕刻,作者一般都不署名;對於畫師而言,作畫或雕刻的過程就是一種修行。一個唐卡畫師,不像一般繪畫可以天馬行空、自行發揮,構圖、色彩、線條、比例有一定的規則依循。必須照著經典記載,不得任意增添縮減,除非畫者具有修行上得證量,或著受託自某位具量上師,才能依照觀修結果調整;這也正是唐卡藝術的限制所在,它的形式並不自由。然而,這一點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因為唐卡的存在並不是為了追求美的本身,而是服務於宗教的工具。
「唐卡」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是透過符號象徵來描述主題,抽象的宗教精神及深奧的義理有時候並不是很容易了解,於是圖像便成為非常重要的解說工具。而這些符號語言,也被嚴密地規定著,要將經典深意用圖畫方式描繪出來往往訴諸不同表情、顏色、姿態手勢、衣著飾物,甚至是旁邊的人物副圖。不同傳承有不同觀修細微的差異,若非多年鑽修外行人難以探究。
現在有不少介紹「唐卡」的專書,蒐羅了許多難得一見的唐卡圖畫,以通俗易懂、生動簡潔的文字,鉅細靡遺地介紹畫作中的精妙細節,以及它們的宗教象徵意義;將各時期西藏文化的特點融合起來,展現一幅完整而絢爛的西藏文化圖卷。對於已入門、初入門、未入門的朋友或者單純只想以藝術的角度欣賞唐卡,都是很好鑑賞途徑。足以帶領有興趣的朋友一窺藏傳佛教藝術瑰寶的殿堂。
延伸閱讀:藏傳佛教 — 白度母
延伸閱讀:我讀“觀音小百科”
本篇部份內文節錄:唐卡中的女性智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