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街外〉1926 年_油彩‧畫布,64 x 53 公分.jpg

 

嘉義街外〉1926 年入選帝展第七回之作 / 油彩‧畫布,64 x 53 公分

 

呈現出規矩方正的學院作風,陳澄波先生製作此畫,為後學者示範西洋畫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所重視的透視法。畫面中活潑的雞群與人物都退避道旁,讓街道筆直地伸向遠方的地平線,並與電線桿會合。前景起伏不整的小路,以及突出的人物活動是全幅的精神所在。  

 

  

 

〈 陳澄波自畫像〉1927 年_油彩‧畫布,41 x 31.5 公分.jpg 

〈 陳澄波自畫像〉1927 年 / 油彩‧畫布,41 x 31.5 公分

 

此畫繪製時,陳澄波先生已滿 32 歲,美術學校師範科畢業剛進入研究所。由於前一年﹝1926﹞入選帝展的光榮,使他更加努力於創作。在這幅自畫像中,我們看到畫家清瘦的面龐,卻透露出無比堅定的眼神,雖然身穿樸素黯淡的學生服,巨大的寬邊帽卻好比發光的光圈,充滿了無限的理想。背後的花象徵著藝術的生命。  

  

 

 

〈夏日街景〉 1927_ 畫布‧油彩 ,79×98公分.jpg 

夏日街景〉1927 年,入選日本第八回帝展 / 畫布‧油彩 ,79 ×98 公分 

 

 

「夏日街景」以筆直的電線桿挺立在畫面正中間,打破三個半圓形灌木叢所圍成的規律空間,構圖引人入勝。大片的黃土地傳達乾爽炎熱的氣息,三株綠蔭蓋頂的樹叢,又造成清涼的對比,其運筆、用色亦堪稱一絕。這張畫在 2002  年被選為「台灣近代畫作郵票」系列當中的一枚郵票。  

   

 

橋_1930 年,油彩‧畫布.jpg

〈橋〉1930 年/ 油彩‧畫布 ,37.5 x 45 公分

 

此畫描繪的季節可能是早春,橋的造型顯目大方,左下角近景的坡角縮小,而樹木與人物的畫法竟然相似於水墨畫的作風,緊貼畫面,顯得有點單薄。水中的映景光色明亮,與藍天相對,佔畫面的一大部分,反映出春天一般的綠意與生氣。   

 

 

〈 陳澄波自畫像〉1930 年_油彩‧畫布,41 x 31.5 公分.jpg 

〈陳澄波自畫像〉1930 年 / 油彩‧畫布,41 x 31.5 公分 

 

與 1927 年的自畫像相較,畫家的身體膨脹了,臉部背光五官突出,全幅效果明亮活潑,這也代表著畫家的自我肯定吧!背後代表藝術的花朵以及頸部的衣領都非常鮮亮,頗具烘托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畫家的神情堅定但眼睛不再直視觀者,深沈而若有所思,與前幅的坦率直視略有不同。  

 

 

〈淡水中學〉1936 年_油彩‧畫布,91 x 116.5 公分.jpg 

〈淡水中學〉1936 年 / 油彩‧畫布,91 x 116.5 公分

 

此幅畫兼有敘述和抒情的意味,俯視的角度由近拉高拉遠,以平面具裝飾性的手法成功地表達蜿蜒的韻律感。點景人物借自水墨畫,傳統而不覺累贅,色調活潑豐富,掃除以前畫中烈陽當空下的目眩感。此為一系列淡水風景之一,描繪淡水風景的這一段時期,是他回台後自我學習的高峰期,此作亦是他風格成熟的代表作。  

 

 

〈嘉義公園〉1937 年_油彩‧畫布,60.5 x 72.5 公分.jpg

〈嘉義公園〉1937 年 / 油彩‧畫布,60.5 x 72.5 公分 

 

此作構圖及用色皆奔放自由,畫中的嘉義公園宛如歡樂的童話世界。鳳凰樹枝攀緣至池面,玲瓏曼妙,彷彿披著金黃色的羽毛。帶著紅冠的丹頂鶴,又像是一盞盞明亮的燈光擎亮在畫幅之前,效果極為華麗,池中的白鵝悠游其中,怡然自得。全幅裝飾性強而躍動的生命力處處可見。 

  

 

 

〈池畔〉1940 年_油彩‧畫布,91 x 116.5 公分.jpg

〈池畔〉1940 年 / 油彩‧畫布,91 x 116.5 公分


 

此畫原名「夏之朝」為第三屆府展入選之作,戰時不景氣的生活,使陳澄波先生更仔細地體會、觀察鄉間農民的生活。此畫取景一對佇立於農舍水塘前的父子,小孩拉著父親的手,父子二人背對著畫面,望向水塘的對岸。水塘中湛藍的水色朦朧地映現著綠樹與屋舍,全畫樸素而富有感情,但可惜原畫已不知去向。 


 

 

   ღ ღ ღ ღ ღ    

 

 

陳澄波先生,台灣著名畫家。1926  年以一幅〈嘉義街外〉的作品,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這是台灣人首次以西畫跨進日本官展的門檻;其後又數度入選「帝展」和其他各項展覽。1947  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因代表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前往嘉義機場協商,於 3 月 25 日上午被中國國民黨軍隊槍斃後,懸屍示眾三天,享年 52 歲。

陳澄波先生於民前十七年 2 月 2 日出生於嘉義。出身嘉義,母親早故,父親陳守愚為中國清朝之秀才,受聘在外為私塾老師。陳先生從小由祖母帶大,由於家境清寒,先進私塾讀漢文,13 歲才進公學校讀書,後來又到臺北市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即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就讀。由陳先生留下的日記中,可以看到他自幼就有「立大志、做大事」的企圖。在台灣的日治時期,畫家有了有史以來最高的地位與榮寵,在當時入選帝展總是報紙上的頭條新聞,繪畫成了台灣人揚眉吐氣的最佳方式。於是陳澄波的理想便是成為一名大畫家。

1924 年,陳先生以將近三十歲的高齡考入當時畫家的聖殿——東京美術學校——的圖畫師範科就讀,是早期留學日本的台灣學生之一。1926 年,他以畫作〈嘉義の町はづれ〉( 中譯:嘉義街外 )首次入選日本第七回「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台灣以油畫入選該展覽的第一人。繪畫燃燒著他的高昂的生命,他說,「一個以藝術創作為己任的人,若不能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還能夠算是個藝術家嗎?」。他一生最崇拜的藝術家,正是梵谷,家中兩本關於梵谷的傳記和書信集,被他用紅筆畫了又畫。除了以〈嘉義の町はづれ〉入選日本第七回帝展(1926)、〈街頭の夏気分〉(中譯:夏日街景)入選日本第八回帝展(1927)以外,其後也多次入選槐樹社展、春陽展、光風展、台展、台陽展、府展等展覽,並先後組織七星畫壇、赤島社、台陽美術協會等重要美術團體,其於繪畫的成就,以及推展台灣藝術文化的努力,功不可沒。

1929  年 3  月,他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即動身前往上海。時值上海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陳澄波先生初抵上海,即任此會的西畫評審員。1933  年 6 月,陳澄波先生返回嘉義,已接近不惑之年,在鄉人的眼中,他仍然 具有文化英雄的色彩。自從回台後,老家嘉義自然經常入畫,而且其間風格變化頗為明顯。由於開始接觸嚴格西畫訓練的年歲較晚,他早年在台灣自我摸索的痕跡一生未曾拋棄,此包括對主觀敘述意識的偏好以及強烈的鄉土色感。而在他重返家鄉後,自我的風格逐漸穩定地成長、成熟。然由於社會時代的局限,讓他的雄心壯志終不得實踐。他在戰爭前後,那段黑暗、不安、沈默的日子裡,寫下心中最崇高的藝術形象。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嘉義地區發生嚴重衝突,國民黨的軍隊被民兵圍困在水上機場內。嘉義市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接受其和談要求,而於最後一次推派代表時,派任包括陳澄波先生在內嘉義市參議員六人擔任「和平使」前往協商。不料,只有兩人順利回來,其餘連同陳先生全遭對方拘捕,並用粗鐵線捆綁起來。3 月 25 日上午,這些人被國民黨軍隊捆綁起來,從嘉義市警察局沿著中山路遊街至火車站前,然後被槍斃後懸屍示眾。陳澄波等人在被槍殺後,蚊蠅圍繞,令人不忍卒睹。

陳澄波死於非命以後,和他過從甚深的學生歐陽文也於 1949 年因白色恐怖被捕。當時,許多畫家,在這種恐怖的氣氛下,都以為畫畫會帶來災難,或是與畫家陳澄波有關係也不會平安,所以一一將各種各樣的畫作銷毀。這種情況一直到台灣的政治步入民主化以後,才略有改善。

2002 年,鑒於台灣前輩藝術家傾一生之力投注於台灣近代新美術之啟蒙與發展,台灣的郵政總局特籌畫發行「台灣近代畫作郵票」系列,向社會大眾推廣台灣本土畫家之藝術成就。首套郵票以台北市立美術館館藏之四位已逝台灣畫家的作品為圖案。

 


 

 

 

 

 本篇內文資料來源: 《視覺素養學習網》  、 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EYU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